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第一章:捲土重來
離開海南島
樑仔與他的妻子海南島婆的合照
談到製皮廠的起源,就必須從創辦人的父親 — 黃錦樑(以下稱樑仔)說起。樑仔出生於日治時期,從小在皮革工廠的環境中成長,憑藉著不懈的努力與決心,成為當時日本國營製皮廠中的一名技師。1939年,隨著日軍登陸海南島,樑仔被派遣至當地的皮革工廠,製作軍用皮革製品。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,他結識了未來的妻子 — 黃歐玉鳳女士。後來,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為「海南島婆」,並成為推動製皮廠事業發展的重要助力。
結婚後,小孩陸續出生,1943年,兩人的第三位兒子,也就是順盛製皮廠的創辦人 — 黃源道(以下稱阿道),在海南島出生。當他三歲時,兩岸時局動盪不安,樑仔決定帶著家人返回台灣,計畫日後再返回海南島發展。然而,當他們搭乘帆船越過台灣海峽時,兩岸關係旋即斷裂,樑仔的生財機具被留在海南島上,混亂的時局迫使一家人在台灣重新展開生活。
茅草屋裡的製皮師
父子的工作地點,也是居住的家。屋頂使用茅草覆蓋,再鋪上柏油紙,壓上磚頭,避免淋濕及吹走。
遭逢突如其來的巨變,樑仔並未被擊倒。短暫沉澱後,他先在高雄的興業皮革廠擔任技師,隨後又到台南連豊皮革廠任職,不幸的是,連豊不久後便結束經營。這段經歷也讓樑仔便下定決心,在位於高雄湖內的自家茅草屋中,挽起袖子開始製作起皮革。
當時,家中兩位兄長已經出外工作,剛從小學畢業的三兒子阿道放棄升學機會,選擇與父親一起製作皮革。那時候正是台灣經濟重新起步的時候,資源十分匱乏,父子倆靠著幾個木桶和水缸,在微弱的燈光下,逐步搭建簡單的設備,在這裡寫下新的一章。
建立初期,沒有許多人可以分工合作,因此必須什麼都要會,為了填飽肚子,對於各類材料來者不拒 — 羊皮、牛皮、魚皮、狗皮、猴皮甚至是山豬皮,只要是有機會製作成皮革的素材都願意收取。收皮地點也遍布南台灣,阿道有時騎著腳踏車載送,有時搭火車親自收取,目的都是為了賺取些許的錢財,維持家計。
在屋簷下晾曬皮革
每當皮料一送到家裡,父子便立刻全心投入製作,直到將皮革晾曬在室外才稍作休息。往往皮還沒晾乾,客人就已經上門訂購了,生意也逐漸興旺起來。
貴人相助的轉捩點
在當時眾多的皮革種類中,羊皮是最好販售的商品,尤其是可以製作成毛筆的白羊毛,價值最高。父子倆也投入大量精力製作,然而手工磨皮速度趕不及出貨量。有一天,阿道大哥的皮廠公司老闆到家中作客,看到阿道辛苦的磨皮,便提議讓他將羊皮帶到他的公司用機器加工。從那天起,阿道每天下午就帶著羊皮到台南市區的工廠,交給大哥讓他加班片皮,晚上留宿在二哥家,隔天一早再將片好的羊皮帶回家中繼續處理。
日復一日,產量及收入日漸穩定,直到市場需求改變,才將重心由羊皮逐漸轉向牛皮。